一项心理实验告诉你:这样教育孩子,Ta会越来越(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说他马虎,干什么都变得毛毛躁糙; 我们原本的目的是纠正,却让一个又一个标签,成了孩子行为的预言。 其实大部分父母都明白,不该随意对孩子下定
我们原本的目的是纠正,却让一个又一个标签,成了孩子行为的预言。
其实大部分父母都明白,不该随意对孩子下定义,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呢?
一般出于两个原因:
01
归因错误。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指的是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归于他的内部原因,比如人品或者能力,却忽视了其他客观因素。
放到孩子身上也同样如此。
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父母很难做到客观判断,却错误地以为是孩子本身的问题。
比如,孩子不懂得表达情绪,多用肢体来表示,但却被定义为“爱打人”。
或者,孩子缺少学习方法,出现逃避心理,却被贴上“不爱学习”甚至“脑子笨”这样的标签。
02
减轻自我焦虑。
给孩子贴标签容易,正视自身的问题却很难。
某种程度上,父母贴的每个标签,都是一种自我逃避。身为成人,坦然承认自己在教育问题上的缺陷,显然要困难很多。
比如,在公众场合大声斥责孩子的家长,他们责怪孩子太“熊”,却不愿去思考,孩子的表现只是平时的映射。
比如,对孩子学习成绩不满的家长,他们嘲讽孩子“笨”,却很难去反省,自己的引导方式是否有效。
许多时候,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掩盖的都只是失望和束手无策。
正视自己,才能打破标签,不让它成为孩子的心魔。
3
别让标签左右孩子的未来
思想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着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行为问题,他们本就是在摸索中成长的。
作为父母,不轻易贴标签,才能引导孩子正视问题,而不是在标签的暗示中自暴自弃。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就事论事,不预设标签。
不收拾玩具,不代表懒;写错一道题,也未必就粗心。
针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就事论事,指出行为上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用标签来定义。
女星贾静雯的做法就值得称赞。
有一次,大女儿咘咘因为有点累,又吃醋妈妈陪妹妹,忽然推倒了妹妹。
妈妈责问时,咘咘却谎称自己是想要抱妹妹。
面对女儿的谎言,贾静雯并未拆穿,而是说:这样做是对的吗?可以推开她吗?
随后,还演示一遍该怎么抱。
孩子犯错时,比起指责和贴标签,认真对待、温和引导,才会更有效。
倾听和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
孩子由于语言和情绪表达的限制,会做出许多看似执拗的举动。
其实,孩子的行为,往往都出自某种诉求。只是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认可,孩子的反应才会更激烈。
父母要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动机,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有位妈妈抱怨4岁的儿子叛逆、不听话,比如:不愿去幼儿园、想出各种借口吃零食。
文章来源:《教育参考》 网址: http://www.jyqks.cn/zonghexinwen/2020/092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