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严令禁止,却还是“屡禁不止”,幼儿园教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原意是为3岁至6岁的儿童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集体意识、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也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但是我们转眼望去,现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原意是为3岁至6岁的儿童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集体意识、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也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但是我们转眼望去,现在的幼儿园真的减轻了父母压力,达到了原有的目的吗?
显然没有。这些年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看重,也越来越不敢放手。以前人们将幼儿园视为“帮忙带孩子的学校”,认为学校好,但也只是因为能致使自己省出时间来忙工作,从来没有觉得孩子能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所以挑选时更加注重的是生活环境、玩的环境和设施,以及饮食方面。
但后来有了一句话,叫做“娃娃要从小抓起”,于是大多数父母不再有老一辈的思想,也不再觉得在幼儿园学不到知识。这样的思想转变当然是好的,可是家长们似乎有一些矫枉过正了。
原本,幼儿园所做的是让孩子们培养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和同龄人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至于学习方面,最多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一些知识,也算是给孩子的小学课程打下一点基础。这就是幼儿园的目标,学习为“辅”,是次要目的。
但是大人们不这么想,他们只会想到“笨鸟先飞”、“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和“先发制人”。而且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他们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思也越来越重。这种压力压在了幼儿园上,幼儿园则又“反馈”给了孩子。
尤其是这几年,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抢跑”现象太严重,基本摒弃了之前应该具备的东西。孩子一般是3岁之后上幼儿园,那也就是四五岁的年纪,虽然还什么都不懂,但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幼儿园应该做的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摸索,去发现,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只是,因为家长的需求转变了,转变为了“学习”,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就学会加减法、学会拼音、学会英文,那么到了小学就能成为首屈一指的优秀学生,继而长期保持这种优秀。
但事实是,因为幼儿园偏离了原有的路线,变得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没有童趣,将所谓的小学生都难以理解的逻辑思维等超前教育带进了幼儿园的课堂上,不讲究方式方法,不顾孩子根本就不能理解,就一股脑地灌输进去,致使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背负压力。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继而导致其厌学。
为了迎合家长,一味地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什么害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如果坚持如此的话,恐怕孩子会“晕倒”在起跑线了。
虽然“规矩”一词有点传统,但是按规矩来,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学习,才是如今真正适合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幼儿园,为了能圆满招生,几乎全都表示将会教导小学课程,可以做到幼小衔接,以此来吸引家长。但是家长需要明白,这“符不符合”规矩?
还有,有些孩子很早熟,在学会了小学课程之后,或许会在进入小学后不认真学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从而懈怠学业。这样一来,别说是“笨鸟先飞”了,估计孩子想飞都飞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没有打下学习的基础,只会囫囵吞枣的去学习。长此以往,这个弊端会越来越严重。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明确表示学前教育是给儿童提供的学习和玩耍的教育,游戏才是其最主要方式,幼儿园的最大作用不是教学,而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一时期。而且在《学前教育法草案》中,严令禁止幼儿园再教授小学阶段内容。
但其实这一系列的手段,不仅证明了国家的重视,也代表了这一问题的“屡禁不止”。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加严格、认真地进行制约和执行。同时,既要保证缓解家长的焦虑,也要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
事实上,家长的焦虑和教学秩序的不正常是相互成就的。因为家长焦虑,所以幼儿园进行了超前教育;而因为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问题没能解决,即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课时太短,课程太快,所以家长才不得不想办法为孩子弥补这方面的短板。事实上,如果幼小衔接问题不得到解决,恐怕家长依旧会焦虑。
文章来源:《教育参考》 网址: http://www.jyqks.cn/zonghexinwen/2021/0226/1574.html
上一篇:昆明五华城管开展廉政警示教育
下一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重要提醒:各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