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10句话,说破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9/ 3/ 1/ 8/ 5/ 2/ 7/ 4/ 6/ 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 但养育孩子之路,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发现教
9/
3/
1/
8/
5/
2/
7/
4/
6/
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
但养育孩子之路,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发现教育孩子的奥秘与真谛。
这个月,我花了一些时间看了李玫瑾的公开演讲视频。
她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在育儿方面颇有建树。
今天,特此梳理视频中精华要点,与各位爸爸妈妈们共勉,一起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明灯。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
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
美国儿科学会告诫家长:
“只要有机会,就要与婴儿多说话。
即使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镇静的声音也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
父母爱和孩子说话,孩子就爱笑、爱说话,因为他们从父母的脸上、言语上,体会到“爱的感觉”。
尽管他们还不懂得用“言语”来回应,但却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而从小到大,被父母冷漠对待的孩子,他们满心疮痍,会因为害怕自己没人关爱,过早封闭了自己的心门。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三毛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
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
是的,想必在孩子眼中,金山银山,都比不上一个每天笑语满满、幸福快乐的家。
孩子6岁前,家长要学会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过:
正如《如何对孩子说不》一书中说:
「不」,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种教养策略。
通过说「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迟满足的能力。
所有无理由地纵容、无原则地袒护,都是在把孩子推向罪恶之路。
古人云:
“当孩提之时,过于溺爱,养成骄惰之气,及其稍长,务为姑息,纵其匪僻之心,恶态多般,自幼习惯,长欲其改又焉能乎?”
小时过度宠爱,养成骄奢怠惰的习气,年岁渐长,言行不当,又不加以纠正,孩子的心思就会往偏了走。
从未对孩子说过“不”的家长,从今天开始学着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吧。
不然等到孩子长大后,你再想改正孩子的恶习,只能悔之晚矣。
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
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
李玫瑾教授认为,12岁之前是孩子的依恋期,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是黄金;
12岁~18岁,是孩子的青春期,会把父母说的话当成垃圾。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乱管。
那个17岁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却因为无法自理而退学的神童魏永康。
母亲包办一切,忘记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缺少社会实践。
那个为满足一己之私,伙同朋友性侵女孩的17岁少年李天一,是因为父母过度溺爱,从来不注重孩子人格塑造,以至于孩子走上歧路,也毁了别人的一生。
这是父母的失职,孩子的不幸,也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毁灭,没有底线的溺爱是慢性凌迟。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而是孩子12岁之前恰到好处的约束,12岁之后得体的退出。
要让孩子“参与”到家中的大事
不管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诉他,听他的意见,让他做一点没有坏处。
因为这种沟通,是培养孩子自尊非常重要的时机,能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的矛盾。
问题就在于孩子总是看到被管教而失去自由的一面,无法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总是会对孩子说:“家里事,你不用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
这样一来,孩子就像个学习机器,他会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而学的,也忽略了家里的不容易。
无论大事小事,邀请孩子共商,并不是一定要孩子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此举提升孩子在家中的价值感。
文章来源:《教育参考》 网址: http://www.jyqks.cn/zonghexinwen/2020/1020/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