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访谈|刘伟:做教育就是做“土壤”,好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全文长约?56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精彩导读 “管理的本质是凝心聚力”。管理是“成就他人”的行为,不管哪个人做出成绩,不管多大的成绩,学校一定要看得见,及时发现。
全文长约?56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精彩导读
“管理的本质是凝心聚力”。管理是“成就他人”的行为,不管哪个人做出成绩,不管多大的成绩,学校一定要看得见,及时发现。
“做教育就是做‘土壤’”。“做沃土”是学校教育的底层逻辑。中学教育不是直接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沃土,培育“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土壤,通过共同发展、卓越发展、多样化发展实现学生成长和学校的精神再造。
“好的学校一定有理想,有梦想。”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一味地削峰填谷,还得采用各种方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采用集团化的方式,通过一些合作,新建校、接管,提升薄弱学校的整体素质。
”
自大学毕业进入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山大附中),刘伟在教育事业中的成长蜕变及求索创新便与山大附中这片土壤息息相关。他扎根于此,见证了一所学校从普通到卓越;他求索于此,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校名校长;他坚守于此,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带领山大附中领导班子砥砺前行;他执着于此,以求新求变的勇气、高屋建瓴的眼光,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管理的本质是凝心聚力
“我全程见证了山大附中的巨变。不仅仅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1999年4月,大学毕业的刘伟来到山大附中任教,不久就见证了一场大的“变革”。2000年前后,在原校长杨素珍的主导下,山大附中从机制上、体制上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2000年暑假进行的全员下岗及中层干部聘任。
经过那次调整,一批自认为身在体制内,无论如何都会“稳定”“安全”的老师因聘任失败而下岗,大家由此明白,即便是有编制这个“铁饭碗”,如果工作敷衍平庸,不尽心尽责,不爱岗敬业,同样也得面临“下岗”的风险。
对于这段往事,刘伟记忆犹新,但让他更加深有感触的是这次改革所带来的“成效”:“经过这一次干部队伍调整,一大批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得力中层走上岗位,对附中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是山大附中的核心力量。”
2015年8月1日,刘伟被正式宣布任命为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由副书记角色转变为校长,这一决定承载了山西大学党委的嘱托,也承载了全体附中人和社会各界对附中的希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办学使命,一个学校同样也会面临的不同的变化发展过程。“如果不面对这些变化,还按照原来的模式走,肯定是行不通的。”从成为校长的那一刻起,刘伟就深知,自己所面临的时代环境、社会期待及办学目标、办学要求、办学方法等都需要调整,因为事物发展总是动态变化的、进步的,也是辩证的。
担任校长伊始,迎接刘伟的是招生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变化等带来的挑战。
十八大以后,旧的激励机制不再适用,原有的激励制度不再适合新的规定,老师们的收入缩水严重,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想要突破,还是要从“人”这个核心要素下手。“人心聚则成,人心散则败。”
没有奖励,收入缩水,老师的积极性降低怎么办?刘伟就从细微处着手。
在服务方面,山大附中形成了“后勤围着前勤转,前勤围着教师转,全校围着教学转”的管理模式。以日常管理为例,附中的教师都是不坐班的,为了提高教师到校的积极性,山大附中在教师就餐、办公环境、子女入学、职工健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让教师也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刘伟认为,管理是“成就他人”的行为,“当校长就要成就干部,当干部就要成就老师,当老师则要成就学生。”有了理念,接下来要的是将这种“成就”利他的认知落于实处、落于细处。
同样改革的,还有山大附中的绩效制度。在老师的使用上,培养上,特别是教师的聘用环节上,山大附中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机制。
在用人方面,他用干部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刘伟看来,不管哪个人做出成绩,不管多大的成绩,学校一定要看得见,及时发现。所有的老师,哪怕是细小的贡献,一定要看在眼里,要及时地认可,要及时地表彰。
学校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表彰,包括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党员等,按15%、25%、30%等不同比例让大家投票,进行分批分类表彰。